有学生常说视觉传达设计很难,要学习很多东西,但是总GET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灵感总是枯竭,想跨界学习又不知道从哪开始,关于未来是考研还是出国非常迷茫,很担心人工智能时代视觉传达的发展方向....别担心,以上问题,本篇专访将会给你答案!
视觉传达设计在设计学科当中是历史最为悠久的学科之一,其通过以视觉为主的方式来向人们传递信息,“对于特定的信息进行设想、策划、表达、实现,从而达到视觉化呈现和传达的目的,这是视觉传达设计的根本价值所在。”
有学生常说视觉传达设计很难,要学习很多东西,但是总GET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灵感总是枯竭,想跨界学习又不知道从哪开始,关于未来是考研还是出国非常迷茫,很担心人工智能时代视觉传达的发展方向....别担心,以上问题,本篇专访将会给你答案!
Rachel Geng
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
中央圣马丁学院(CSM)
ACG视觉传达明星导师
非遗项目艺术指导教师
曾经辅导学生进入伦敦艺术大学、皇家艺术学院、爱丁堡艺术学院、金士顿大学、澳洲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等。今天我们终于等到了对这位明星导师的专访,相信你看过之后一定迫不及待的想要来学习!
Q1:您认为,视觉传达在中西方的教学模式有何不同?
视觉传达设计在中西方的教学模式之所以有所不同,关于这个话题可能要再往前延伸一点至大学之前,在我国的传统教育观念中,教师是主导,讲授知识点,学生在下面记录、记忆并掌握知识点,以成绩为导向,学习目标明确。这样的模式所养成的惯性学习思维使得学生对成果的价值取向大多来源于教材与教师。
而在国外的艺术设计类院校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自我评估、独立架构学习系统的基本能力。这就意味着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完整的调研体系,学生的想法在每一次批判性的思考当中逐步完善,最终呈现的结果也是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而并不只是以成品结果的好坏为评估标准。
Q2:人工智能时代,视觉传达设计有何优势?
人工智能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延展人的功能和感知,如今在设计专业中,我们所探讨的更多是使用人工智能来模拟设计逻辑和思维模型,算法可以使人工智能拥有更高的智商,但视觉传达是通过视觉的方式来讲故事的学科,如何让AI拥有更高的情商则是一个更为重要的事情。
我们在学习视觉传达设计时所培养的创造力、批判性的思维、同理心以及对人的视觉感受和需要所进行的分析和理解都是人工智能重要的驱动,教会人工智能,使其未来更好的关注人的需求,这些也是视觉传达设计师的使命和任务。
Q3 : 您对于近几年视觉传达设计的学生越来越多的选择出国留学有什么看法?
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国际间交流的日益频繁,人们信息获得的渠道得到不断的拓展,人才的竞争也实现了国际化,对于学生的培养也要向着全面化的方向发展。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压力,出国留学接受多元化的国际教育不失为明智的选择。如何促进学生提升社会竞争力是作为一个教师最为重视的内容之一。
针对艺术类学生来说,对于技能的培训当然不在话下,国际视野的拓展,可以促进学生以国际的眼光对自己进行审视,针对自己的不足予以改正,因此达到发展自我的目的。
Q4:作为伦艺硕士研究生,您认为伦艺在视传的教学中有何优势?
在伦艺圣马丁的研究生学习中我越来越了解自己,看到了未来更多的可能性,学会了拥抱和尊重不同。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以小组作业、听讲座或个人辅导等形式接触到领域内的各类风云大师,与世界知名的设计公司或企业合作共事,与不同文化背景技能专长的小伙伴们碰撞与合作,进而养成一套完整的从设计问题的确立、调研、计划、测试、输出、反馈继而循环改进的设计思维模式。
Q5:作为ACG的专业导师,您会从哪些方面来欣赏或分析学生的设计作品呢?
学习过程不仅仅是掌握知识技术的过程,同时也包括研究学习的方法,以及如何帮助自己提高学习效率。批判性的思考方法,全局性的思维构架,更为宏观的发展眼光以及完整体系的创作过程,这些都是创作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对设计问题进行创意性的发散和探索之外,引导学生思考知识是如何被掌握并运用的这一过程也是我所关注的。这会让学生拥有更为丰富的学习体验,使学生对自我学习体系有更为准确的评估与判断,这也是为了在未来国外的学习做好准备。
Q6:您对视觉传达专业跨学科运用有什么好建议吗?
当代视觉传达设计不再仅仅只是向设计内部审视寻找可能性的过程,而更多是向外寻求多领域跨学科资源整合,例如美学哲学、人类学、行为学、认知学、语言学等,并以此探测与寻找新的灵感启发和应用机制。无论是学科内部还是外部的合作,都是去开发跨学科资源的关键环节。
作为一个视觉设计师,大多数的工作都是以团队方式进行,团队成员交换分享着彼此的知识与思考,履行着设计过程中每个人的责任。
作为一名学生,团队合作可以创造知识并在团体中分享设计语言、想法、经历、资源、习惯以及兴趣。通过这种方式产出的设计成果和答案必然是与以往不同的,同时这样的结果常常也会带来预料之外的惊喜,他们不会被现有规则或媒体范例所束缚,同时也映射了日益发展的当代实践模式。这类设计成果适用于各类视觉传达话题、受众以及个人观点,可以应用在动态性数据、视觉形象建立信息与交互设计、摄影、编程、字体设计、写作甚至某些仍未被定义名称的产业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