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市空间到建筑本身,再到室内环境,随着近年学科综合、跨界、新技术应用的潮流,空间设计类专业可玩的东西其实越来越丰富。希望同学们好好玩,玩出自己独特的新花样。”
法国建筑大师克里斯蒂安 · 德 · 包赞巴克
曾写道“这个无形的空间是我设计工作的重点”
学设计的你,既要富有情怀的能够把抽象情感具象化,又要极具耐心的去把理想一步步演化为现实。但我们到底该如何在实际操作中,完成这样的理想化操作?这是每一位设计师都会思考的问题。带着这个疑问,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ACG大空间工作室,与明星导师一起探讨有关“设计”的奥秘…
ACG 大空间工作室
明星导师:张添羽
浙江大学➤香港大学
城市规划、设计
2017
北京复华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建筑设计师
主要参与项目
丽江复华度假世界建筑方案设计;
复华九寨度假世界纳街、花海商街;
2016-2017
中国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中级建筑设计师
主要参与项目
合肥市包河区生态科技文化新城启动区
修建性详细规划一期建筑设计;
合肥上海世界外国语学校建筑方案设计及初步设计
(获中国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2017年度优秀项目奖)
2015-2016
派伍德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建筑设计师
主要参与项目
大理文化创意产业园扩初设计;
长沙湘江博物馆概念设计;
波兰国家电视台建筑扩建竞赛概念方案设计;
厦门轨道2号线五缘湾/五缘湾南站用地城市设计;
济南CBD一期启动区概念设计方案;
北京城市副中心综合交通枢纽概念方案设计
2014-2015
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
建筑设计师
主要参与项目
成都万腾威斯汀酒店方案设计;
三亚阿玛尼酒店与公寓概念设计
2014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建筑师
参与项目
齐齐哈尔工人文化宫改造与更新;
天水双桥路城市设计与景观廊道更新
2013
贝诺建筑设计事务所(香港)
参与项目
深圳龙华CBD概念城市设计与建筑概念设计;
马来西亚莎巴京那巴鲁丹绒亚路海滨度假村城市设计;
武汉汉江村居住区规划设计
▲ 老师个人作品
01 求 学 之 路
Q:在您选择读这个专业的过程中是一帆风顺的吗?有遇到什么阻力吗?
A:还算顺利吧,因为本科学校实行大类培养,大二才确认专业,虽然因为我们那届建筑学招多了,没确认到建筑学,但是城市规划也让我有了一种更宏观的设计思维。后来申港大时候,发现景观建筑学集合了建筑、城市和传统狭义的景观(绿地及广场等城市开开放空间),是个比较综合的体系。在港大学习时候也接触到了“景观都市主义”思想,对之后工作中接触到的很多城市综合项目的统筹设计思维很有帮助。
Q:您觉得在海外学习景观或建筑设计有什么优势呢?
A:主要是思维优势,国内学校的教学相对比较程式化,对标准化成果的重视多于对设计思维和过程的重视。
▲ 老师个人作品
Q:有没有个人喜欢的书或者对相关专业有帮助的素材能推荐给大家?
A:经典理论书籍很多,就不一一例举了,网站学生们也都知道常去看看谷德和Archdaily。反而有一本闲书印象挺深刻的,《建筑师的二十岁》,我刚好也是二十岁时候看的,就是一堆建筑师讲自己二十岁时候的经历,瞎吹吹牛的访谈,没有过多的专业内容,但是对于青年学生来说,挺励志的。
▲ 老师个人作品
02 结 缘 A C G
Q:和ACG是如何结缘的呢?为什么会选择ACG?
A:之前做过兼职辅导,后来老师又联系到我,我就来试讲了。ACG是行业龙头吧,干什么行业肯定都选行业内最好的公司。
Q:您在教学过程中,有没有印象比较深刻的学生?
A:有的学生做东西非常快,有的思路特别艺术发散,跟我的理性与发散结合的中庸思维完全不一样。
▲ 学生作品集片段
Q:当您遇到背景、学习习惯等特点各异的学生,您是怎样开展教学的?会注重学生哪些技能的挖掘和培养呢?
A:肯定是首先挖掘他们自己的兴趣和背景特色,扬长避短,比如有人明确表示想做形式飘逸的设计,有的图面表达很厉害,那么就尽量让他们做自己擅长的事,把最好的一面展现在作品集里。总体来说,我会比较注重整个设计的前期分析到概念生成的过程的思维训练,因为这是国内建筑教育相对不那么重视的,又恰恰是境外院校比较看重的。
Q:以您专业的角度来说,对学生毕业后就业方向或者趋势您有什么看法?
A:不少学生都问我,这几年经济形势不好会不会不好找工作,其实我个人的感受是很多设计院和事务所一直就缺人,只要愿意接受较高强度的设计工作,就业形势还是很不错的。当然近年来学科融合、VR、AR等新技术涌现以及互联网风潮的影响也使空间设计类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地选择“就近跨界”,包括转向产品、服装、交互、平面、展览等对设计能力及审美有相关要求的工作,当然如果去找一些甲方公司或者咨询公司也是设计产业链上另一种重要角色,总体来说有了空间类设计的基础,就业面还是挺广阔的。
▲ 学生作品集片段
03 专 业 设 计 师
Q:您自己在创作中会遇到什么样的瓶颈,一般会如何解决?
A:有时会觉得太中规中矩了,陷入一种固定思维模式之中。干点与设计无关的事,出门走走看看,放松一下也许会有新的灵感。
Q:能否以您的专业角度来谈一谈目前很流行的沉浸式体验设计。如在一个场馆的景观设计或者一个商场的景观设计上
A:个人感觉其实从空间本质上没有什么新鲜的,只是在与多媒体技术以及其他科技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这样一个新概念。
▲ 老师个人作品
Q:以您的专业角度来讲,北京哪个著名的景观或建筑是您喜欢的,能讲讲为什么吗?
A:其实喜欢的地方挺多的。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心态,大学时候很迷恋各种地标性的大建筑,很喜欢CBD这一片,很宏伟。但是现在也很喜欢看一些老建筑改造项目,之前去标准营造做的微杂院,觉得很温馨,很生活化。中国居住建筑的传统从来都是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的,这个项目发扬了这一传统,但又不是原封不动地恢复老的那种不适应现代生活趋势的传统。
Q:在您看来,在进行一些建筑及景观设计时,该如何平衡好美观性和人群参与/互动性?
A:我个人的角度来讲,我还是信奉“形式追随功能”,一个功能合理的设计是对使用者具有吸引力的基础,合理的设计本身就带着一种平衡之美,所以在这个前提下,就不存在需要单独思考两者平衡这种事了。
▲ 学生作品集片段
Q:有什么想跟学生说的话,关于设计,关于未来
A:从城市空间到建筑本身,再到室内环境,随着近年学科综合、跨界、新技术应用的潮流,空间设计类专业可玩的东西其实越来越丰富。希望同学们好好玩,玩出自己独特的新花样。
在我们国家,此类学科最初比较偏重于工程,简单地说,就是没有脱离建筑学而单独存在。随着时代进步,这门学科才渐渐脱离建筑学,变成了一门有着自己的知识体系的学科。
不同于建筑学,偏重的是设计方面的问题,关注工程费用、工期、建筑结构、材料、功能设计等细节。老子曰:“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意思是“有”使万物产生效果,“无”使“有”发挥作用,人类关于“无”和“有”的讨论从两千五百年前至今都未停止过。